•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刊源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社《化学文摘》刊源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5卷  第1期

基础研究 关闭
Nrf2/Sirt3信号通路在Irisin抵抗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熊祥, 卢林鹤, 马继鹏, 邵亚兰, 李兰兰, 金屏, 刘洋, 刘金成, 杨剑, 柏本健
2023, 35(1): 1-8. doi: 10.12125/j.chj.202205002
摘要:
  目的  明确鸢尾素(Irisin)在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S组、Irisin组、糖尿病心肌病(DCM)组、DCM-Irisin干预组;体外实验分组:高糖高脂组(HG/HF)、HG/HF-Irisin干预组、HG/HF-Irisin干预-Nrf2抑制剂组、HG/HF-Nrf2抑制剂组、HG/HF-Nrf2激动剂组、HG/HF-Nrf2激动剂-Sirt3抑制剂组、HG/HF- Irisin干预-Sirt3抑制剂组。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自噬及凋亡相关分子表达、CCK-8检测细胞活力、MMP和ATP检测评估线粒体功能、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及高糖高脂诱导的H9c2细胞中Irisin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LC3II/I和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可见Nrf2及P62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Irisin处理后,可部分缓解DCM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在给予Nrf2抑制剂ML385后,Irisin的保护作用被部分抵消,同时观察到Sirt3蛋白表达被显著抑制(P<0.01)。而在高糖高脂条件下,抑制Sirt3活性则可消除因上调Nrf2对H9c2细胞的有益作用。  结论  Irisin通过激活Nrf2/Sirt3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心肌病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4-甲酚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刘力华, 王东, 张美艳, 吴杨鹏, 邢甜甜, 王小闯
2023, 35(1): 9-14. doi: 10.12125/j.chj.202203079
摘要:
  目的  旨在研究4-甲酚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 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  取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利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霉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3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M+Sham)、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M+MI/R)和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4-甲酚组(DM+MI/R+4-cresol)。4-cresol组采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给药(5.5 mmol/L 4-cresol,0.15 µL/h),其余给予生理盐水。6周后,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 h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结束处死大鼠,检测心肌梗死和细胞凋亡。检测心肌氧化应激程度。测定心肌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a(dual specificity tyrosine-phosphorylation-regulated kinase 1A, Dyrk1A)表达以及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ASK1)磷酸化水平。  结果  4-甲酚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梗死面积下降、血清肌酸激酶(Ccreatine kinase, CK)及乳酸脱氢酶(Llactic dehydrogenase, LDH)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0.05,P<0.01),同时4-甲酚显著抑制心肌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 MDA)含量(P<0.01),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含量(P<0.05,P<0.01),表明4-甲酚可以有效减轻氧化应激。此外,4-甲酚处理后,心肌Dyrk1A表达以及ASK1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  4-甲酚可显著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具体机制与激活Dyrk1A信号,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细胞凋亡相关。
褪黑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室旁核机制
张超, 冯建宇, 杨金保, 彭建勇, 李婷, 王海媛, 陈文生
2023, 35(1): 15-19. doi: 10.12125/j.chj.202203061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输注褪黑素通过下丘脑室旁核(PVN)调节交感神经活性对抗心肌I/R损伤的机制。  方法  腹腔注射褪黑素或者无菌生理盐水,24 h后建立C57BL/6J小鼠心肌I/R损伤模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用Evans blue/TTC双染色法测定再灌注24 h后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检测下丘脑室旁核(PVN)IL-10和IL-1β及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室旁核NF-κB水平;ELISA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结果  外周给予褪黑素可抑制PVN区NF-κB水平(P<0.01),进而降低PVN区IL-1β水平(P<0.01),升高IL-10水平(P<0.01),降低NE及TH活性,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1),改善C57BL/6J小鼠心功能。  结论  外周注射褪黑素,通过调控PVN区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肌I/R损伤所致心功能降低。
临床研究 关闭
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左心房功能应变受损的相关性
刘畅, 张学慧, 谌琦, 戴庆箐
2023, 35(1): 20-24. doi: 10.12125/j.chj.202204104
摘要:
  目的  探索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之前左心房功能受损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左心房SR-LAs,SR-LAe或SR-LAa是否低于参考值划分为左房应变正常组(n=124)和左房应变受损组(n=62)。收集一般情况和血脂等临床资料,并进行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2D-STI)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来评估患者左心房功能受损情况。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应变受损与血脂水平和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对血脂综合指数和左心房应变参数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左心房应变受损的患者与左心房应变正常的患者相比,其BMI(P<0.05)、总胆固醇水平(P<0.01)、LDL-C水平(P<0.01)和血脂综合指数(P<0.01)均较低;超声数值方面,左心房应变受损的患者具有较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较厚的室间隔(P<0.01)和较大左心房内径(P<0.01)。左心房应变受损的患者三个应变指标均降低(均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血脂综合指数、BMI和LVEF与左心房应变受损独立相关,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分析显示血脂综合指数与左心房应变率参数呈正相关。  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血脂水平中总胆固醇和LDL-C与左心房机械功能受损呈独立相关。
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功能性三尖瓣返流
郭春棉, 陈伟, 薛强
2023, 35(1): 25-28. doi: 10.12125/j.chj.20220605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后能否改善其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  方法  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导管封堵的ASD合并功能性TR患者,根据术前超声心动图评估TR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估功能性TR的改善程度。  结果  与合并轻度TR组相比,合并中/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ASD直径较大,RV直径较大(均P<0.05),与合并中度TR组相比,合并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RV直径较大(P<0.05)。封堵前,11例患者合并重度TR,18例患者合并中度TR, 71例患者合并轻度TR;封堵术后6个月,10例患者(91%)由重度TR降至轻度,12例患者(67%)由中度TR降至轻度。所有患者中无轻度TR患者的返流量增加至中度或重度。单变量分析显示,持续性TR与肺动脉直径、右房直径、右室直径、左房直径、左室直径及ASD大小相关。经过多变量分析,以上因素均非独立的预测因素。根据封堵器类型分层进行分析发现国产封堵器与进口封堵器在改善功能性TR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经导管封堵ASD能够改善ASD患者合并的功能性TR。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DCD4表达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张丽君
2023, 35(1): 29-32, 37. doi: 10.12125/j.chj.202201008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27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ensini评分结果将95例患者分到轻度病变组(0~30)分,102例患者分到中度病变组(31~60)分、73例患者分到重度病变组(>60)分。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连续24 h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 mSBP-SD)、24 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mDBP-SD)、白天平均收缩压标准差(d mSBP-SD)、白天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 mDBP-SD)、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n mSBP-SD)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n mDBP-S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D4+T细胞PDCD4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D4+T细胞PDCD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ACS患者PDCD4 mRNA和蛋白表达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果  三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压变异性方面: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与轻度病变组比较、重度病变组与中度病变组比较,患者的24 h mSBP-SD、24 h mDBP-SD、d mSBP-SD、d mDBP-SD、n mSBP-SD与n mDBP-SD数值均明显增加(均P<0.01)。三组患者CD4+T细胞PDCD4 mRNA和蛋白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数据方面,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与轻度病变组比较、重度病变组与中度病变组比较,患者CD4+T细胞PDCD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均P<0.01)。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ACS患者CD4+T细胞PDCD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24 h mSBP-SD、24 h mDBP-SD、d mSBP-SD、d mDBP-SD、n mSBP-SD及n mDBP-SD呈正相关(P<0.01)。  结论  PDCD4与ACS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有关,可能用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内质网应激标志物预测老年心衰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价值
张熠, 翟蒙恩, 王晓欣
2023, 35(1): 33-37. doi: 10.12125/j.chj.202201085
摘要: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标志物预测老年心衰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30 d是否发生MOF将其分为MOF组(21例)和非MOF组(10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肌钙蛋白I(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分析GRP78、NT-proBNP预测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价值,以一致性分析GRP78联合NT-proBNP预测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价值。  结果  与非MOF组相比,MOF组年龄≥70岁(P<0.01)、合并慢性肾衰(P<0.05)、合并肺炎(P<0.05)的患者比例较高;MOF组GRP78(P<0.05)、NT-proBNP(P<0.01)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慢性肾衰、合并肺炎、GRP78水平<393.609 ng/mL和NT-proBNP水平≥3879.394 pg/mL是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危险因素;经ROC分析,GRP78≥393.609 ng/mL、NT-proBNP≥3879.394 pg/mL是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最佳截断值(P<0.01),GRP78联合NT-proBNP预测老年心衰后发生MOF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特异度为0.933,高于单一检测,灵敏度为0.857,与NT-proBNP相同但高于GRP78。  结论  内质网应激标志物中GRP78用于预测老年心衰后发生MOF有较高的价值,GRP78与NT-proBNP联合预测时,有利于提高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段压低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吴燕, 王孝萍, 马望歌, 宁菲菲, 文雯, 高立, 周娟
2023, 35(1): 38-41, 47. doi: 10.12125/j.chj.202202071
摘要: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ST段压低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因素及与ST段压低形态的关系。  方法  选取PSVT发作时伴ST段压低,且已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74 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造影阴性组(n=47)与造影阳性组(n=27)。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PSVT类型、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及ST段压低形态,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相比较,造影阳性组患者年龄更大(63±10 vs. 55.2±9)岁, P<0.01,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高(48 % vs. 15 %),P<0.01,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的比例更高(96 % vs. 66 %), P<0.05,但出现心悸症状的比例显著降低(82 % vs. 98 %), P<0.05,而10年ASCVD风险显著增高(P<0.01)。两组患者ST段压低形态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心悸症状、胸闷/胸痛症状、高血压、10年ASCVD风险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胸闷/胸痛症状(OR=11.437, 95%CI 1.315~99.488, P<0.05)、10年ASCVD风险(OR=2.570, 95%CI 1.205~5.481, P<0.05)是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PSVT发作时ST段压低形态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显著预测价值。10年ASCVD风险越高,且伴有胸闷/胸痛症状的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
慢性心衰合并低血压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运动疗法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亚敏, 程爱媛, 林琦, 李迎, 刘建正, 王芳, 张亮, 袁铭, 王琼, 王婧, 杨华, 贺媛
2023, 35(1): 42-47. doi: 10.12125/j.chj.202202054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低血压的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沙库巴曲缬沙坦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改善心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选取60例门诊治疗的心衰症状缓解的慢性心衰患者,血压90/50 mmHg~100/60 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分为运动疗法组:沙库巴曲缬沙坦+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两组患者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血压情况逐渐滴定沙库巴曲缬沙坦致最大耐受剂量,运动疗法组加用运动训练。  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月后6-MWT数值增加,治疗6个月后数值增加量更多(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性变化,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数值增加,治疗6个月后数值增加量更多,(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舒张压治疗6个月后数值增加(P<0.01),运动疗法组舒张压治疗6个月后数值增加(P<0.01)。与本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对照组与运动疗法组治疗6个月后6-MWT数值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月后6-MWT与收缩压数值增加,治疗6个月后数值增加量更多(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月后LVEF增加,治疗6个月后增加更多,治疗3个月后LVESD、LVEDD、LVESV、LVEDV下降,治疗6个月后下降更多(均P<0.01)。与本组治疗3个月后相比,对照组与运动疗法组治疗6个月后LVEF增加,治疗6个月后LVESD、LVEDD、LVESV、LVEDV下降(均P<0.01)。运动疗法组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 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月后LVEF增加,治疗6个月后LVEF增加更多,治疗3个月后LVESD、LVEDD、LVESV、LVEDV下降,治疗6个月下降更多(均P<0.01)。运动疗法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并有低血压的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衰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加用运动疗法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且安全。
运动性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和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
房慧雯, 黄胜楠, 董浩, 方超, 吴剑南, 赵红梅, 肖暖
2023, 35(1): 48-52. doi: 10.12125/j.chj.202204049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运动性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及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根据Bruce方案行次极量跑台运动负荷试验,依据次极量运动时收缩压(SBP)分为运动性高血压组(次极量运动时SBP≥200 mmHg,H组)和运动血压正常组(次极量运动时SBP<200 mmHg,N组),两组分别为46例和59例,均行血脂、肾功能、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的检测,baPWV、IMT和UACR分别作为反映动脉硬化和早期肾损害的指标。  结果  与N组比较,H组的BMI(P<0.01)、高血压家族史(P<0.05)、吸烟史(P<0.05)、LDL-C(P<0.01)、hs-CRP(P<0.05)、baPWV(P<0.01)、IMT(P<0.05)与UACR(P<0.05)均显著升高;与N组比较,H组静息SBP升高(P<0.05),次极量运动时SBP、次极量运动时PP、运动后6 min SBP、运动后6 min PP均升高(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静息SBP(P<0.05)、吸烟史(P<0.05)、BMI(P<0.01)、hs-CRP(P<0.05)与baPWV(P<0.01)共5个指标与发生运动性高血压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是影响发生运动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次极量运动时SBP与LDL-C(r=0.343,P<0.01)、hs-CRP(r=0.285,P<0.01)、BMI(r=0.294,P<0.01)与baPWV(r=0.371,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运动性高血压患者较运动血压正常患者的动脉硬化及早期肾损害更显著,应尽早发现运动性高血压并进行积极干预。
男性患者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的比较
闵英, 赵妍, 高丽娜, 刘艳杰, 马俊
2023, 35(1): 53-56. doi: 10.12125/j.chj.202205119
摘要:
  目的  探讨男性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后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的止血的效果差异。  方法  将经右侧桡动脉行TRA-PCI的208例男性患者,根据术后压迫止血方式不同分为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n=105)和气囊压迫止血器组(n=103),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及桡动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既往史、入院诊断、在院用药情况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术区出血、皮肤瘀斑、上肢肿胀、手部发绀、张力性水疱、桡动脉闭塞、上肢悬挂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较气囊压迫止血器组上肢麻木(0.00% vs. 2.91%,P<0.05)、上肢疼痛(0.00% vs. 5.83%,P<0.05)、总体事件(4.76% vs. 17.48%,P<0.01)比例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迷走神经反射、动静脉瘘发生。  结论  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相比,能够减少男性患者TRA-PCI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乳酸水平及恢复与预后的关系
王雪, 邓超, 郭锋伟, 曹先通, 杨阳, 高珩, 闫炀
2023, 35(1): 57-61, 66. doi: 10.12125/j.chj.202201036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Stanford type-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术后乳酸水平及恢复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进行筛选并随访半年,共纳入患者293例,其中仅行手术治疗患者263例,随访半年,失访4例,最终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259例患者,其中男性176例,女性83例,年龄(51±12)岁,按照随访截止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死亡组患者59例,存活组20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术后(0、4、8、12、16、20与24)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术前空腹抽血留取生化、血常规及凝血等指标,记录超声心动图等指标 。  结果  通过不同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较发现,术后24 h乳酸[HR 0.805,95% CI (0.708,0.916),P<0.01]、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HR 1.066,95% CI (1.039,1.094),P<0.01]、DD[HR 1.052,95% CI (1.023,1.082),P<0.01]及年龄[HR 1.047,95% CI (1.015,1.081),P<0.01]均为影响aTAAD患者的影响因素。乳酸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95% CI (0.656,0.801)],灵敏度为83.1%,特异度为59.5% (P<0.01),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发现乳酸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预测价值大于其余指标。将患者分为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21 h组和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21 h组,进一步绘制影响aTAAD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发现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21 h组患者存活率大于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21 h组,且Log Rank检验P<0.01。  结论  aTAAD术后24 h乳酸和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是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乳酸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预测价值优于单一乳酸水平,是最佳的预后指标,为临床提前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经皮穿刺静-动脉模式体外膜肺氧合血管通路中的应用
王博, 刘丽媛, 梁立雯, 高好考, 李成祥, 郭艳杰
2023, 35(1): 62-66. doi: 10.12125/j.chj.202201096
摘要:
  目的  评价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PCT)在经皮穿刺静-动脉模式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血管通路撤机止血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接受经皮穿刺VA-ECMO治疗的患者。将成功撤机并利用PCT技术完成血管通路缝合的患者纳入研究,分别记录PCT技术在股动、静脉的成功率及住院期间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共纳入37例接受经皮穿刺VA-ECMO治疗患者,排除5例患者(其中1例是未采用PCT技术,4例在ECMO撤机前死亡),最终纳入32例患者,结果发现PCT技术在股动脉的技术成功率为97%、股静脉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血管并发症,次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  结论  ProGlide预缝合技术在经皮穿刺VA-ECMO撤机时可以安全有效地实现股动、静脉的快速止血,且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急性肾损伤预测模型的价值分析
张熠, 陈均, 薛春竹, 母存富
2023, 35(1): 67-71. doi: 10.12125/j.chj.202201017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ndey injury,AKI)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2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建立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心胸外科患者术后AKI的预测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袋外数据误差,赤池信息量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对排序指标进行筛选并构建预测模型,多维标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观察预测模型对心胸外科术后患者AKI的预测能力;采用内部验证法验证模型对心胸外科患者术后AKI的预测能力。   结果  212例患者中,148例未发生AKI的为未发生组,64例发生AKI为发生组;16 个指标根据平均准确度下降程度和平均基尼指数下降程度进行重要性排序。用袋外数据误差,赤池信息量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筛选出术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术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 2)、术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及术后血浆肌酐(pCr)4个变量(P<0.01),并纳入模型。 通过 MDS 法观察到预测模型区分良好。   结论  基于术后NGAL、术后TIMP 2、术后IGFBP7及术后pCr建立的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模型可用于心胸外科术后患者AKI发生的预测。
航空航天心血管医学研究 关闭
翻转课堂在航空航天心血管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为例
薛桐, 高原, 张舒, 石菲, 郭显, 孙权, 赵疆东, 胡泽兵
2023, 35(1): 72-75, 82. doi: 10.12125/j.chj.202204130
摘要:
  目的  探索翻转课堂在航空航天心血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  以“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章节为例,选取2018级航空航天专业学员49名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组),选取2019级航空航天医学专业44名学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通过考试成绩、调查问卷结果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析。  结果  实验组学员失重相关章节试题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结论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航空航天心血管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相关课程教学质量。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秦聪聪, 金鑫, 王静, 暴军香
2023, 35(1): 76-82. doi: 10.12125/j.chj.202206007
摘要:
睡眠是人体必需的生命活动,良好的睡眠有助于β-淀粉样蛋白、腺苷和毒素等代谢物的清除、脑力和体力恢复。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迅速增高,同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也显著增加,并与睡眠障碍有密切关系,其机制涉及下丘脑、交感神经、脑干网状结构、免疫系统和激素等神经-体液因素,本文总结了二者关系、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综 述 关闭
离子通道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研究新进展
靳嘉岩, 刘赫, 曹桂花, 刘艳, 王晓明, 侯莉明
2023, 35(1): 83-87. doi: 10.12125/j.chj.202206040
摘要: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es cardiomyopathy,DCM)是继发于糖尿病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其独立于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或其他原因所致心脏病。DCM以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脏微血管病变为基础,导致广泛的局灶性心肌坏死,随后发展为收缩功能障碍,最终表现为心力衰竭。离子通道在维持心肌细胞膜电位、信号传导、心肌细胞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钙、钾、钠等阳离子通道以及阴离子通道的改变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离子通道这一视角出发,系统性综述了糖尿病心肌病研究新进展。
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马明仁, 陈俏梅, 蔡晓庆, 焦丕奇, 王菲, 马凌, 宋佳, 刘燕
2023, 35(1): 88-93, 98. doi: 10.12125/j.chj.202204036
摘要:
NLRP3炎症小体是一类多聚蛋白复合物,可提供反应平台快速诱导对感染和无菌损伤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参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其抑制剂的研发已成为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以NLRP3为切入点,总结NLRP3在心血管系统中激活机制、发挥的关键调控作用以及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NLRP3炎症小体为靶点的心血管疾病抗炎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Rho/ROCK信号通路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薛文静, 杨一格, 柴若宁, 石树青, 石晶晶, 张雪松, 胡元会
2023, 35(1): 94-98. doi: 10.12125/j.chj.202108066
摘要:
Rho/ROCK通路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以及迁移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Rho/ROCK途径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对糖尿病、眼炎症性疾病、肿瘤、肺损伤、心脏病和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该通路作为疾病的治疗靶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Rho/ROCK信号通路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为中药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前列环素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严明煜, 吴小平, 史胜楠, 邓艳萍, 韩卓君, 张露, 金沐阳, 王培利
2023, 35(1): 99-101, 110. doi: 10.12125/j.chj.202108017
摘要:
肺动脉高压是肺高血压的一类,可危及生命。以肺动脉压力升高、肺血管阻力增加为主要特征,进而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前列环素信号通路是肺动脉高压重要的通路之一,除前列环素类似物和前列环素IP受体激动剂外,作用于血栓素A2的药物也正处于研究中。此外,还有更多新型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本文通过对上述药物的简要介绍,以期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参考。
调节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沈瑞环, 邹彤
2023, 35(1): 102-105. doi: 10.12125/j.chj.202111108
摘要:
调节束是一个位于右室心腔内的条索状肌性结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室前间隔流入道下缘和右室游离壁前乳头肌根部,其内有右束支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调节束可能是无结构性心脏病变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之一。起源于此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某些触发多形性室速和特发性室颤(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VF)的短联律间期室早也被发现起源于调节束,而消融这些室性心律失常能有效预防室颤复发,因此,有效识别相应的心电图异常并及时予以消融可能是治疗IVF的新靶点。目前,调节束导致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仍存争议,本文就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与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预防和治疗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提供参考。
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效果
马艺波, 张栋, 易甫
2023, 35(1): 106-110. doi: 10.12125/j.chj.202108047
摘要:
三尖瓣峡部是典型房扑折返环中的缓慢传导区域,对这一解剖结构进行线性消融以达到双向传导阻滞是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方法。房颤与典型房扑内在关系密切,一方面房颤与典型房扑往往共存于同一患者,另一方面房颤患者在电生理检查中常可见到典型房扑的诱发。因此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常常补充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以期病人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但最近的研究对这一术式的疗效提出了质疑。本文以两种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就三尖瓣峡部消融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进行综述。
医学教育 关闭
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在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
李惠晨, 晏贤春, 魏仁吉, 张晓, 郭宝辉, 张健, 赵晶
2023, 35(1): 111-115. doi: 10.12125/j.chj.202206049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克服在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中使用传统实验报告学生照搬照抄、弄虚作假及各自为战的育人痛点问题。  方法  选择2019级和2020级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个组,以5节心血管生化实验课为1单元,交替使用传统实验报告(对照组)和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实验组),利用考核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评价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在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在实验课前准备、结果客观记录、实验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实验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课程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相关知识点的阶段课堂考核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知识考核分数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  结论  与使用传统实验报告相比,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和自主创作热情,避免编造篡改数据,有利于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科研基本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的提高,并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
探究《血压测量》实践课中的混合式新兴教学方式
韩青, 汪钦, 韩洁, 王小木, 王琼, 梁蓉, 李成祥, 黄亚渝, 廉坤
2023, 35(1): 116-119. doi: 10.12125/j.chj.202207027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常规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本科生《血压测量》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  以《血压测量》课程为例,针对2018级五年制临床、航医、医学心理学专业159名学员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上课(对照组),2019级五年制口腔、基础医学专业50名学员,采取常规教学+“雨课堂”模式上课(实验1组),2019级五年制临床、航医、医学心理学专业53名学员,采用常规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授课(实验2组)。通过随堂测验得分、教学效果和学员评价等三项维度开展课堂调查分析,综合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结果  与常规教学比较,采用常规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授课学生在随堂测验得分、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均明显更高(P<0.05,P<0.01)。  结论  使用基于常规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血压测量技能,而且加强了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短 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