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
35(2):
125-129, 140. doi: 10.12125/j.chj.202209001
摘要:
目的 研究支链氨基酸转移酶(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aminotransferase 1,BCAT1)调节心肌细胞铁死亡和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分离Sprague Dawley乳鼠心室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NRVMs)并培养。利用腺病毒载体转染NRVMs分别敲低或过表达BCAT1后给予NRVMs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或给予Erastin诱导其铁死亡。给予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探讨NRF2在BCAT1调节NRVMs铁死亡中的作用。 结果 敲低BCAT1表达加重H/R诱导的NRVMs死亡和脂质过氧化,而敲低BCAT1加重损伤的现象可被铁死亡抑制剂Ferr-1基本消除。过表达BCAT1可以减轻H/R和Erastin诱导的心肌细胞死亡和脂质过氧化。过表达BCAT1显著上调NRF2蛋白表达和下游抗氧化应激基因Ho-1、Nqo-1和Trx-1 mRNA表达。给予NRF2特异性抑制剂显著地抑制了BCAT1过表达对H/R损伤和铁死亡的保护作用(均P<0.05)。 结论 BCAT1通过NRF2调节心肌细胞铁死亡,这可能是其影响心肌细胞H/R损伤的关键机制。
2023,
35(2):
130-135, 140. doi: 10.12125/j.chj.202207070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长链非编码RNA STX18-AS1(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STX18-AS1)是否通过上调微小RNA-204(miR-204)的表达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缺氧损伤。 方法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H9C2,采用二氯化钴(CoCl2)处理心肌细胞建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采用qRT-PCR检测CoCl2处理不同时间点STX18-AS1、miR-204的表达量;实验设置对照组、模型组、si-NC组、si-STX18-AS1组、miR-NC组、miR-204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与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STX18-AS1、miR-204的靶向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CoCl2处理6 h、12 h、18 h、24 h时模型组和si-NC组STX18-AS1表达水平升高(P<0.01),miR-204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si-NC组比较,在CoCl2处理6 h、12 h、18 h、24 h时si-STX18-AS1组STX18-AS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miR-204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si-NC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及LDH活力、MDA的水平升高(P<0.01),SOD、CAT的活力降低(P<0.01);与模型组、si-NC组比较,si-STX18-AS1组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及LDH活力、MDA的水平降低(P<0.01),SOD、CAT的活力升高(P<0.01);转染miR-204 mimics对心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及氧化应激的作用与转染si-STX18-AS1的作用相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STX18-AS1可靶向结合miR-204。 结论 干扰STX18-AS1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iR-204,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增殖,减轻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
2023,
35(2):
136-140. doi: 10.12125/j.chj.202205063
摘要:
目的 旨在建立一种有效分离、培养、扩增小鼠原代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ECs)的方法。 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以及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培养进行体外扩增。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情况、CD31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表型进行鉴定、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纯度。 结果 实验成功获取小鼠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原代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培养24 h后迅速贴壁,(3~6) d内迅速生长,呈梭形,单层排列,培养(6~8) d可长满培养皿底,呈铺路石样排布。MTT 法测得培养第2代小鼠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倒“S”形。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差速贴壁联合磁珠纯化的CD31+的MMECs细胞可达97%以上。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小鼠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为开展与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2023,
35(2):
141-145, 155. doi: 10.12125/j.chj.202206084
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对于左心功能受损(LVEF≤5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首次PCI干预后心功能早期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连续录入2010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心内科,并成功行首次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左心功能受损的ACS患者,收集其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与12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值(LVEF)。根据早期LVEF的变化(3个月LVEF值与基线的差值)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未恢复组(ΔLVEF≤0),轻度升高组(0<ΔLVEF≤14)和明显升高组(ΔLVEF>14)。研究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等。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心功能早期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结果 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基线LVEF和3个月时的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全因死亡率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全因再入院率未恢复组与轻度升高组明显高于升高组(P<0.01),全因再入院率中再次血运重建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脑卒中与症状复发再入院率有统计学差异。与未恢复组相比,轻度升高组和明显升高组发生MACCE的风险分别下降了33%(HR=0.67,95%CI:0.51~0.88,P<0.01)和57%(HR=0.43,95%CI:0.29~0.64,P<0.01)。多因素校正后,年龄、心功能(3~4)级、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右冠病变是预测MACCE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心功能变化(ΔLVEF)为保护因素。 结论 左心功能受损的ACS患者,心功能早期变化的程度对长期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要加强该部分患者的临床宣教和早期随访,加强血脂、血压的控制和GGT的监测。
2023,
35(2):
146-149. doi: 10.12125/j.chj.20220402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c-TTE)筛查卵圆孔未闭合并右向左分流(PFO-RLS)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因偏头疼或隐源性脑卒中就诊初步怀疑PFO患者103例,依次接受c-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造影(c-TEE)检查,观察静息和Valsalva动作下,c-TTE和c-TEE检出PFO-RLS的阳性率;以c-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静息和Valsalva 动作下 c-TTE对PFO-RLS诊断效能评价。 结果 静息状态下c-TTE的阳性率为38.83%,c-TEE阳性率为40.78%,Valsalva动作下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均显著性提高(均P<0.05),分别为80.58%与82.52%,静息和Valsalva动作下,c-TTE与c-TEE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金标准c-TEE,静息状态c-TTE对PFO-RLS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6.82%,灵敏度为95.23%,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8.05%,一致性Kappa值为0.95。Valsalva动作下,c-TTE对PFO-RLS的阳性预测值为98.79%,阴性预测值为85.00%,灵敏度为96.47%,特异度为94.44%,准确率为96.11%,一致性Kappa值为0.87。 结论 对于诊断PFO-RLS患者,c-TT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微创、痛苦小,简单方便、易在临床推广应用,可将其作为PFO-RLS患者早期筛查手段,对准备行PFO封堵治疗的患者,进一步行c-TEE检查观察PFO解剖形态。
2023,
35(2):
150-155. doi: 10.12125/j.chj.202205025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人pmVSD患者4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室缺封堵术,应用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 TTE)评价术后即刻、术后 1 日、1月、3月、6月以及每年随访的封堵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44例pmVSD患者,年龄(38±13)岁,其中膜部膨出瘤型24例,管型13例,漏斗型4例,pm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3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造影下平均缺损出口大小(3.4±1.1)mm,封堵器腰部平均直径(4.8±1.5)mm,封堵器平均长度(4.3±0.7)mm,即刻封堵成功率100%,完全封堵率为75.0%。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左室EDV从(97±23)mL下降到(86±22)mL (P<0.05),LVEDD从(51±5)mm下降到(46±5)mm (P<0.05),左室射血分数值无显著变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3%,随访期间无死亡、感染性心内膜炎、cAVB、封堵器栓塞、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为6.8%,术后残余分流即刻发生率为25.0%, 43例患者随访期间心功能均为NYHA Ⅰ级或Ⅱ级。 结论 经严格筛选的成人pmVSD或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患者,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是可行安全的,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2023,
35(2):
156-161. doi: 10.12125/j.chj.202203077
摘要:
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进行高血压前期和焦虑/抑郁的横断面调查,并从社会经济、生物学、心理等方面对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8岁的患者,按照其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A组)和高血压组(B组)。制定调查问卷记录研究对象特征,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43.3%(男性46.9%,女性38.7%)。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前期组(A组)与高血压组(B组)年龄增加(均P<0.01)、男性比例高(均P<0.01)、心率增加(均P<0.01)、BMI低体质量与正常体质量比例低(均P<0.01)、超重与肥胖比例高(均P<0.01)。教育程度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较低(A组P<0.05,B组P<0.01)、初高中/中专/职高比例较低(B组P<0.01)、小学及以下比例较高(B组P<0.01)、糖尿病比例高(B组P<0.01)、吸烟比例高(均P<0.01)、每周3次及以上运动情况比例低(均P<0.01)、不锻炼比例高(B组P<0.01),睡眠质量欠佳比例高(均P<0.01),家庭收入10000元以上比例低(A组P<0.05,B组P<0.01)、家庭收入(5000~10000)元比例低(B组P<0.01)、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比例高(B组P<0.01)、打鼾比例高(B组P<0.01)、饮食情况喜食清淡比例低(A组P<0.05,B组P<0.01)、喜食油盐比例高(A组P<0.05,B组P<0.01)、喜食荤肉比例低(B组P<0.05)、轻度焦虑/抑郁情况比例高(A组P<0.05)。与高血压前期组相比,高血压组年龄增加(P<0.01)、心率增加(P<0.01)、BMI正常体质量比例降低(P<0.01)、教育程度大专/大学及以上比例降低、初高中/中专/职高比例降低、小学及以下比例升高(P<0.01、P<0.05、 P<0.01)、糖尿病比例升高(P<0.01)、锻炼情况每周3次及以上比例降低、不锻炼比例升高(均P<0.01)、家庭收入10000元以上比例降低、(5000~10000)元比例降低、1000元以下比例升高(均P<0.01)、打鼾比例高(P<0.01)、喜食清淡比例低(P<0.05)、喜食油盐比例高(P<0.01)、轻度焦虑/抑郁比例升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心率、超重、肥胖、教育程度、吸烟、锻炼情况、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是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率、超重、肥胖、焦虑或抑郁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较高,且超重、肥胖、焦虑或抑郁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2023,
35(2):
162-167. doi: 10.12125/j.chj.202204064
摘要: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 A2(Lp-PLA2)、正五聚蛋白-3(PTX3)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行PCI治疗的CHD患者379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3)、非ISR组(n=326)。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监测两组术后1 d的 Lp-PLA2和PTX3水平。采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ISR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复查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斑块面积(PLA)、最小管腔面积(MLA),内膜面积(IPA)及Gensini 积分。分析Lp-PLA2和PTX3与Gensini 积分、EEM-CSA、MLA、PLA、IPA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Lp-PLA2和PTX3预测ISR的最佳截断值与AUC。 结果 ①ISR组STEMI(P<0.05)、吸烟史(P<0.01)、糖尿病(P<0.01)、LDL-C(P<0.05)、支架串联(P<0.05)、应用分叉术式(P<0.01)、支架置入时长(P<0.01)、Lp-PLA2(P<0.05)、PTX3(P<0.01)高于非ISR组,HDL-C、LVEF、用药依从性低于非ISR组(均P < 0.05)。吸烟(P<0.01)、LDL-C(P<0.01)、应用分叉术式(P<0.01)、糖尿病(P<0.01)、药物服用依从性(P<0.01)、Lp-PLA2(P<0.05)、PTX3(P<0.05)为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②ISR组Gensini 积分高于非ISR组(P<0.01),与非ISR组相比,ISP组有更大的IPA、PLA(均P<0.05)及更小的EEM-CSA、MLA(均P<0.01)。Lp-PLA2、PTX3与Gensini 积分、IPA、PLA呈正相关(均P<0.01),与EEM-CSA(均P<0.05)、MLA呈负相关(均P<0.01)。③Lp-PLA2、PTX3预测IS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0.65 ng/mL和3.87 ng/mL,AUC分别为0.780(95%CI:0.739~0.861)、0.751(95%CI:0.722~0.897),Lp-PLA2联合PTX3预测ISR的AUC为0.832(95%CI:0.817~0.933),明显高于Lp-PLA2、PTX3单独预测 (Z=3.083,P=0.021;Z=3.697,P=0.017)。 结论 ISR患者PCI术后有较高水平的Lp-PLA2、PTX3, 术后Lp-PLA2、PTX3水平监测有助于ISR发生风险预测,联合检测可提升ISR的预测价值。
2023,
35(2):
168-172. doi: 10.12125/j.chj.202108078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 方法 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high组)、RVSP低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low组)。随访内容包括:各随访节点心房频率大于180次/min、持续时间大于1 min且发生自动模式转换(AMS)事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NT-proBNP水平。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使用 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新发房颤的时间曲线,并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半年期心超参数与NT-proBNP水平。 结果 与 LBBAP-high组比较,起搏QRS宽度RVSP-low组升高(P <0.01),RVSP-high组升高(P<0.01)。随时间延长,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三组患者记录到房颤事件共有59例(57%),其中,LBBAP-high组15例(44%)、RVSP-low组11例(38%)、RVSP-high组33例(82%)。RVSP-high组患者新发房颤比率比LBBAP-high组及RVSP-low组显著增高(P<0.01)。以False Discovery Rate(FDR)法进行两两比较: LBBAP-high组和RVSP-high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RVS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LBBA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3.004;95%CI:1.615~5.586;P<0.01)、低射血分数(HR=1.029;95%CI:1.004~1.054;P<0.05)及高血压(HR=1.889;95%CI:1.05~3.40;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高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5.572;95%CI:2.444~12.701;P<0.01)及高血压(HR=2.752;95%CI:1.342~5.642;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半年随访,与LBBAP-high组(223±63)pg/mL比较,RVSP-high组(752±54)pg/mL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与RVSP-low组(405±48.7)pg/mL组比较,RVSP-high组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 结论 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更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减少了新发房颤的比例。在这组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未对患者中远期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2023,
35(2):
173-176, 190. doi: 10.12125/j.chj.202108103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SCT)检测心外膜脂肪(EAT)联合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房颤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房颤组(n=47)和无房颤组(n=142),比较两组基线资料、EAT体积、LAAE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冠心病并发房颤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下面积(AUC)分析EAT体积、LAAEF及联合预测房颤的价值。 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高血压、Gensini评分、冠心病类型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房颤组患者的EAT体积高于无房颤组,LAAEF低于无房颤组(均P<0.01);将高血压、Gensini评分、冠心病类型控制后,EAT体积、LAAEF仍是发生房颤的相关影响因素(P<0.01);EAT体积预测房颤的AUC为0.726,LAAEF预测房颤的AUC为0.777,EAT体积联合LAAEF预测房颤的AUC为0.867;持续性房颤患者EAT体积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LAAEF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1)。 结论 应用MSCT检测冠心病EAT体积联合LAAEF,可预测患者并发房颤风险,并有助于区分不同房颤类型,为临床诊治、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2023,
35(2):
177-182. doi: 10.12125/j.chj.202201071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早发冠心病患病及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1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住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39例(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分为早发冠心病组111例和非冠心病组128例,早发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痰湿证组56例和非痰湿证组55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IB与早发冠心病患病及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FIB对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的预测价值。 结果 早发冠心病组FIB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组FIB水平高于非痰湿证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B与早发冠心病患病存在关联(OR=1.85,95%CI:1.06~3.23,P<0.05),亚组分析结果较稳定;FIB与早发冠心病痰湿证存在关联(OR=1.73,95%CI:1.02~2.93,P<0.05)。ROC曲线显示FIB预测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CI:0.52~0.73, P<0.05)。 结论 FIB与早发冠心病患病相关,FIB与早发冠心病痰湿证相关。
2023,
35(2):
183-190. doi: 10.12125/j.chj.202202050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中药苦参的深入研究及VMC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TCMIP、BATMAN-TCM数据库检索苦参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借助GeneCards、OMIM、TTD、PharmGKB等数据库整理VMC疾病治疗靶标,联合导入Venny2.1.0平台绘制韦恩图并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图与核心基因,最后,基于共有作用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共获得苦参主要活性成分11种,对应潜在药物作用靶点662个;与1161个VMC疾病靶标映射、信息筛选后获得27个药物-疾病关键交互靶点;拓扑分析获得排位前10的核心靶点,包括IL-6、TNF、VEGFA、STAT3、MYC、EGFR、CCND1、CASP3、MMP9、IL-2等。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发挥VMC治疗作用主要涉及3个生物学过程和151条潜在信号通路。 结论 苦参治疗VM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主要通过调控IL-6、TNF、VEGFA、STAT3、MYC、EGFR等核心基因靶点,参与介导 PI3K-Akt、TNF、HIF-1等信号通路治疗VMC。本研究提供了苦参治疗VMC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后续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2023,
35(2):
191-195. doi: 10.12125/j.chj.202203073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左心室压力-应变环(LVPSL)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冠心病(CAD)患者心肌做功的评价。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疑似CAD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2D-STI)和LVPSL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无狭窄组(n=33),冠状动脉有狭窄组(n=97)。依据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将冠状动脉有狭窄组分为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Gensini评分<25,n=37),中度狭窄组[Gensini评分(25~50),n=32],重度狭窄组(Gensini评分>50,n=28)。采集常规超声心动参数的同时,取左心室心尖四腔心、三腔心、两腔心切面三个心动周期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模式下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输入实时血压,进入LVPSL模式,可获得左心室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做功(GCW)、整体无效做功(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参数。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做功的影响。 结果 与冠状动脉无狭窄组相比,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GLS的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冠状动脉中度狭组GLS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GLS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相比,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组GLS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组GLS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与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相比,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GLS减低、GWI减低、GCW减低、GWE减低和GWW增加(均P<0.01)。冠状动脉狭窄组的Gensini评分与GLS的绝对值、GWI、GCW、GWE呈负相关(r=−0.554, −0.661, −0.619, −0.829),与GWW呈正相关(r=0.718),其中与GWE的相关性最高。 结论 LVPSL技术测得的GWI、GCW、GWE和GWW可定量分析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CAD患者心肌做功情况,心肌做功参数GWE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最高。
2023,
35(2):
196-199. doi: 10.12125/j.chj.202208101
摘要:
战斗机飞行员在空中经常会经历持续的正加速度(positive acceleration,+Gz),可导致血液柱流体静压增大和血液转移,从而使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当+Gz负荷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缺血缺氧时,可发生持续性正加速引起的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G-LOC)或准意识丧失(almost loss of consciousness,A-LOC)的知觉变化。脑缺血缺氧是G-LOC/A-LOC发生的根本原因,但脑缺血缺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抗荷耐力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血压、心脏收缩功能、心电指标、肺功能、肺部气体扩散及血流等对抗荷耐力的影响,进一步梳理心肺储备功能与抗荷耐力之间的关系。
战斗机飞行员在空中经常会经历持续的正加速度(positive acceleration,+Gz),可导致血液柱流体静压增大和血液转移,从而使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当+Gz负荷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缺血缺氧时,可发生持续性正加速引起的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G-LOC)或准意识丧失(almost loss of consciousness,A-LOC)的知觉变化。脑缺血缺氧是G-LOC/A-LOC发生的根本原因,但脑缺血缺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抗荷耐力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血压、心脏收缩功能、心电指标、肺功能、肺部气体扩散及血流等对抗荷耐力的影响,进一步梳理心肺储备功能与抗荷耐力之间的关系。
2023,
35(2):
200-203. doi: 10.12125/j.chj.202209070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本文探讨了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实施路径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政切入点,并将本门课程中的部分思政元素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为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和军事训练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本文探讨了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实施路径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政切入点,并将本门课程中的部分思政元素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为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和军事训练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
2023,
35(2):
204-207, 212. doi: 10.12125/j.chj.202110069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全民健康的一类常见病,也是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细胞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2家族的一员,白细胞介素 35(interleukin 35, IL-35)是一种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近期研究表明,IL-35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IL-35的结构、信号通路与功能,总结了IL-35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全民健康的一类常见病,也是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细胞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2家族的一员,白细胞介素 35(interleukin 35, IL-35)是一种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近期研究表明,IL-35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IL-35的结构、信号通路与功能,总结了IL-35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3,
35(2):
208-212. doi: 10.12125/j.chj.202202033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斑块不稳定性及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贯穿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新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进程的重要因子。本文就IL-18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AS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A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斑块不稳定性及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贯穿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新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进程的重要因子。本文就IL-18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AS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A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2023,
35(2):
213-217. doi: 10.12125/j.chj.202110077
摘要:
支链氨基酸是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它们不仅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而且作为调节糖脂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信号分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除了合成代谢外,分解代谢在支链氨基酸代谢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然而其代谢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现将支链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及各器官的分解代谢特点作一综述。
支链氨基酸是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它们不仅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而且作为调节糖脂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信号分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除了合成代谢外,分解代谢在支链氨基酸代谢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然而其代谢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现将支链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及各器官的分解代谢特点作一综述。
2023,
35(2):
218-223, 228. doi: 10.12125/j.chj.202111121
摘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起病凶险且死亡率高。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手术的开展,短期内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远端心肌血流灌注,能够显著降低STEMI患者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然而,相当部分STEMI患者PCI术后出现冠脉内无复流(CNR)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其临床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改善。目前,CNR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可靠的预测指标和治疗措施。部分药物和手术操作显示出一定预防和改善PCI术后CNR的疗效,但远期心血管获益尚有待研究。本文就CNR的定义与诊断、相关危险因素、预测评估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以提高临床对于STEMI患者PCI术后CNR的认知与重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起病凶险且死亡率高。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手术的开展,短期内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远端心肌血流灌注,能够显著降低STEMI患者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然而,相当部分STEMI患者PCI术后出现冠脉内无复流(CNR)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其临床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改善。目前,CNR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可靠的预测指标和治疗措施。部分药物和手术操作显示出一定预防和改善PCI术后CNR的疗效,但远期心血管获益尚有待研究。本文就CNR的定义与诊断、相关危险因素、预测评估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以提高临床对于STEMI患者PCI术后CNR的认知与重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3,
35(2):
224-228. doi: 10.12125/j.chj.202206041
摘要:
目前,导管消融术(catheter ablation,CA)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的主要方法,尤其是肺静脉隔离术(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已成为CA治疗的基石。无论是导管的阻抗热损伤还是球囊的冷冻消融,两大能源仍存在膈神经损伤、心房食管瘘、心包填塞等不可逆的安全问题。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电脉冲能源,是治疗心律失常最新的消融技术热点话题。PFA通过释放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能量对细胞产生不可逆电穿孔,导致细胞凋亡,对心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发挥肺静脉隔离的作用。其优点主要是避免冠状动脉、食管、肺静脉及膈神经等周围组织受到损伤,比常规房颤消融方法更具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对PFA的特点展开综述,详细阐述其治疗房颤的优势。
目前,导管消融术(catheter ablation,CA)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的主要方法,尤其是肺静脉隔离术(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已成为CA治疗的基石。无论是导管的阻抗热损伤还是球囊的冷冻消融,两大能源仍存在膈神经损伤、心房食管瘘、心包填塞等不可逆的安全问题。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电脉冲能源,是治疗心律失常最新的消融技术热点话题。PFA通过释放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能量对细胞产生不可逆电穿孔,导致细胞凋亡,对心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发挥肺静脉隔离的作用。其优点主要是避免冠状动脉、食管、肺静脉及膈神经等周围组织受到损伤,比常规房颤消融方法更具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对PFA的特点展开综述,详细阐述其治疗房颤的优势。
2023,
35(2):
229-232. doi: 10.12125/j.chj.202201074
摘要:
随着高血压和肥胖在全球的大流行,肥胖性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持续激增。目前关于肥胖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亦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种同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和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 NPs)系统的新型心血管药物。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ARNI类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已被广泛用于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的一线治疗。随着其原发性高血压适应证的获批,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控制血压达标方面优于传统RAS阻滞剂,并能够带来降压以外改善糖脂代谢、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额外获益,有望成为治疗肥胖性高血压的“不二之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肥胖性高血压的全面调治作用与其可能机制,为其在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治疗中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随着高血压和肥胖在全球的大流行,肥胖性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持续激增。目前关于肥胖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亦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种同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和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 NPs)系统的新型心血管药物。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ARNI类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已被广泛用于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的一线治疗。随着其原发性高血压适应证的获批,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控制血压达标方面优于传统RAS阻滞剂,并能够带来降压以外改善糖脂代谢、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额外获益,有望成为治疗肥胖性高血压的“不二之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肥胖性高血压的全面调治作用与其可能机制,为其在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治疗中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2023,
35(2):
233-236. doi: 10.12125/j.chj.202109081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影响睡眠质量并引起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发病率最高。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仍在探索中,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血压的降压作用说法不一。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机制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将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实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影响睡眠质量并引起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发病率最高。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仍在探索中,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血压的降压作用说法不一。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机制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将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实践。
2023,
35(2):
237-239, 244. doi: 10.12125/j.chj.202207098
摘要:
目的 比较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整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差别。 方法 入选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80名临床五年级本科生,随机分为研究组(MDT联合PBL教学)及对照组(LBL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知识、临床病例分析以及教学满意度评价。 结果 研究组学生理论知识、病例分析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增加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教学新颖程度、提高人文素养以及整体满意度5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 MDT联合PBL教学模式在提升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思维等方面优于LBL教学法,学生整体满意度更高。
2023,
35(2):
240-244. doi: 10.12125/j.chj.202207075
摘要:
目的 评价“大数据平台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8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实验组进行“大数据平台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学习投入时间及理论知识考核等方法对比评价“大数据平台结合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结果 实验组考核成绩为(88±4)分,对照组为(80±2)分,实验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自主学习投入时间为(71±15)min、(74±17)min与(89±9)min,显著高于对照组(33±9)min、(62±18)min与(35±11)min(均P<0.05),实验组学习投入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学习意愿更强。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提升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对教学模式的认可5个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在教学中采用“大数据平台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本科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教学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