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顺, 李寰, 代政学, 李军, 张军, 王晓燕.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J]. 心脏杂志, 2005, (02). DOI: 10.13191/j.chj.2005.02.77.zhangysh.032
    引用本文: 张玉顺, 李寰, 代政学, 李军, 张军, 王晓燕.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J]. 心脏杂志, 2005, (02). DOI: 10.13191/j.chj.2005.02.77.zhangysh.032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