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丙芳, 臧益民, 朱妙章, 贾国良. 体表电位标测及其临床意义[J]. 心脏杂志, 1993, (03).
    引用本文: 张丙芳, 臧益民, 朱妙章, 贾国良. 体表电位标测及其临床意义[J]. 心脏杂志, 1993, (03).

    体表电位标测及其临床意义

    • 摘要: <正> 1.概述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100个左右),同步记录各该部位的心电图,并分析心动周期各瞬间体表电位的空间分布,用以诊断心脏疾患的一项新的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自1888年Waller首次提出体表等电位图的概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展体表等电位图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期。意大利学者Taccardi(1962、1963)分别在动物和人的体表等电位图上观察到,心室兴奋的某个时期存在数个最大电位和最小电位(普通心电图或心电向量图不能发现),从而对心电单电偶极理论提出了挑战。进入70年代后,由于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