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丽, 王营, 李继福, 姜红菊, 左岩霞, 朱靖, 王健, 刘芳, 纪求尚.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vWF和GMP-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心脏杂志, 2007, (01). DOI: 10.13191/j.chj.2007.01.54.hanyl.014
    引用本文: 韩艳丽, 王营, 李继福, 姜红菊, 左岩霞, 朱靖, 王健, 刘芳, 纪求尚.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vWF和GMP-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心脏杂志, 2007, (01). DOI: 10.13191/j.chj.2007.01.54.hanyl.014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vWF和GMP-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摘要: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UAP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4、72 h血液中vWF和GMP-140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UAP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vWF和GMP-140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vWF在A、B组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介入治疗后1 h进一步升高,持续至24 h(P<0.05),然后逐渐回落;B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改变。A、B组GMP-140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介入治疗后在1 h即达峰值(P<0.01),然后迅速回落,72 h至术前水平;随访期内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57%vs14%,P<0.01)。结论UAP患者介入治疗后vWF、GMP-140在72 h内有动态变化,反映了PCI后冠脉内皮功能受损和血小板激活上述指标持续升高,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返回文章
    返回